解锁蟑螂种类,*防治精准攻略
解锁蟑螂种类,*防治精准攻略
蟑螂又叫蜚蠊,是昆虫纲蜚蠊目蜚蠊科的昆虫,世界上目前已知的蟑螂品种有超过3500种(亦有说7000+种),蟑螂不仅在形态上存在差异,它们的习性、繁殖速度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尽相同。
体型和体色
大家最熟悉的蟑螂莫过于,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,这也是我国最主要的2种蜚蠊(蟑螂)种类。
· 小蠊
顾名思义体型相对瘦小,尤其是德国小蠊,体长则只有10到15毫米,体型明显小巧。多为茶褐色,且前胸背板上有两条显著的黑褐色纵条。
·美洲大蠊
体型较大,如美洲大蠊,体长可达27到40毫米,通常呈现红褐色。
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在卵鞘和幼虫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:
除了以上两种外,黑胸大蠊、褐斑大蠊、澳洲大蠊、日本大蠊也是国内局部地区会遇到的蟑螂种类。
· 黑胸大蠊
成虫有光泽的外观,均匀呈黑色、红褐色,长度可达38毫米。早期的若虫阶段在胸部和*上都有白色的条纹。
· 褐斑大蠊
成虫棕褐色,体长25-30毫米,前胸背板有赤褐色锚状斑。其外形近似美洲大蠊,但尾须短钝,雄虫肛上板短小,幼虫触角带白标,中胸背板半透明。卵荚长12-16毫米,较美洲大蠊长,形似肾。
· 澳洲大蠊
体型大,长22~35mm,深褐色。色彩鲜明,前胸背板黄黑相间,翅膀有红棕底色与黄色纵纹,若虫体侧有黄色斑点。澳洲大蠊的外形和美洲大蠊差不多,但是色彩更加鲜明。前胸背板是醒目的黄黑色块搭配,红棕色的翅膀左右各有一条黄色纵纹。若虫颜色也更加丰富,身体两侧排布着黄色的斑点。
· 日本大蠊
体型中等偏小,体长20-25毫米,深褐至黑褐色,具光泽。雄虫前胸背板前窄后宽,雌虫则宽大且中央有锚状纹。雄虫翅长过腹,雌虫翅短。若虫初为暗黑色,成长后前胸背板后侧缘有淡色区。卵荚似美洲大蠊。
生活习性
虽然蟑螂都是侵入式的害虫类型,但是他们的生活习性却迥然不同。PCO公司需要结合具体品种来判断究竟是要做外环境防治还是内环境,需要考虑到底是以封堵防范为主,还是重点消杀。
· 德国小蠊
因其体型小巧,能够更灵活地适应各种缝隙环境,如厨房的橱柜内角、桌子抽屉、墙壁裂缝等。同时德国小蠊虽有翅膀但是不会飞行,一般活动半径局限在几十厘米以内,属于团伙作案,就近犯罪。所以治理时候需要标本兼治,重在灭巢。德国小蠊南北方都有,通过行李箱、快递包装箱、二手家具、家电等携带进屋,进来之后就定居了。
· 美洲大蠊
更偏爱潮湿、黑暗的环境,如浴室、下水道周围等,美洲大蠊可以通过房间与外界连通的下水道、水、电、燃气和暖气管道等各种缝隙孔洞爬到家里,居民楼的管道大多相通,一家有蟑螂,要是不及时处理就会蔓延到整栋楼。
· 黑胸大蠊
平均寿命超过一年,通常存在于地下室和地下层,以及漏水的屋顶、暴露的垃圾和下水道开口。容易被内部灯光吸引,随后通过窗户,门和其他进入家中的缝隙进入家中,会飞行。
· 褐斑大蠊
广布热带与亚热带,我国南方多见,尤其在福建。喜温暖潮湿环境,常见于食物贮藏处、杂货店及住宅厨房,与多种大蠊混居。食性广泛,夏季也栖于室外枯木树皮间。
· 澳洲大蠊
喜热带、亚热带,分布于中国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等地。偏好温暖环境,室内栖息地与美洲大蠊相似,但更倾向活植物为食,是温室常见害虫。在南方多室外活动,偶入室内;北方则少见,除非在温室。对水源依赖性强,需稳定水源才能定居。
· 日本大蠊
是耐寒性比较强的一种蟑螂,在我国北方也可繁衍生息。喜潮湿隐蔽处,常见于厨房、仓库等缝隙中。活动季节在北方双峰型,4月活跃,6月高峰,7月减少,8月再增,9月后渐少,10月进入越冬。分布局限,主要在日、中(北方为主,逐步向南方扩展)及俄海参崴,近年在中国多地发现。
德国小蠊、美洲大蠊、日本大蠊是可以在室内定居的蜚蠊类群,其中德国小蠊几乎只生活在人类生活环境中。黑胸大蠊可作为边际虫害出现在人们生活环境中。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属于偶尔进入室内骚扰人类的种类。
蟑螂与人类
2024年5月20日,Nature 官网头条报道了一项关于蟑螂的起源和在全世界传播扩张的研究。该研究通过基因组分析,揭示了最常见的蟑螂——德国小蠊(Blattella germanica),是从欧洲传播到全世界的,但它起源于南亚,因其与人类栖息地的亲和力而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和入侵。大约1200年前,德国小蠊向西进入中东地区。大约在390年前,随着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,以及荷兰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等国际贸易公司的出现,德国小蠊开始从南亚向东传播。大约一个世纪后,德国小蠊“搭便车”进入欧洲,并从欧洲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。如今,德国小蠊已经成为了没有野外种群,完全栖息在人类活动区的“家养宠物”。德国小蠊成功从南亚起源,利用其对人类居住环境的高度适应性,历经千年传播至全球各地,这一研究深刻提醒我们,对于其他种类的蟑螂防治工作不容忽视。自然界中蟑螂种类繁多,每种都具备*的生存策略和适应性。随着全球气候变化、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,这些因素为蟑螂提供了更多生存与扩张的机会。
如何应对蟑螂问题
生物学家正在进行所有种类蟑螂的监测与研究,深入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、繁殖能力及潜在传播路径。通过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,以及合理使用生物或化学防治手段,来有效控制蟑螂的数量与分布,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其他种类的蟑螂步德国小蠊后尘,适应并泛滥于人类的生活环境中,对公共卫生与生态系统安全构成威胁。
PCO朋友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妥妥的解决蟑螂问题。
· 产品策略:滞留喷洒+胶饵组合拳
a. 在北美市场,有超过88%的PCO公司报告说他们使用喷洒杀虫剂和凝胶饵的组合。只有5%表示会单独使用胶饵,4%表示只使用喷洒杀虫剂。
b. 杀蟑胶饵可以吸引并诱杀更多的蟑螂,而滞留喷洒产品可以杀死那些没有上钩的蟑螂;另一方面,敏感区域不能喷洒滞留喷洒产品,这个时候,点施胶饵可以有效诱杀蟑螂,另外即便是非敏感区域,喷药不到位比如漏喷,蟑螂未能接触到药剂而中毒,杀蟑胶饵可以诱杀这些蟑螂,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和消灭蟑螂的数量和活动范围。